幾個月前,我開始與南灣的eating disorder center 合作,每週到中心裡帶戲劇治療團體,陪伴中心裡的年輕孩子走這段療癒的路。
Eating disorder (飲食失調症)其中比較為人所知的,應該要算是厭食症與暴食症了。簡單來說,Eating disorder所呈現出來的行為表現,在對於食物,體重,身材的極度在意,所產生的不健康的飲食行為,進而影響到自身的健康與生活功能。 現在這個資訊發達的世代,無論是雜誌上或公車廣告那些骨感的模特兒們,或是網路鄉民或同儕朋友們,常直接或間接傳遞著大量的的訊息– 『瘦才是美』,對我們造成很大的社會與自我心理壓力,認為瘦= 美= 會被喜歡。也因此讓很多人們對於『瘦』有著極為深度的迷戀與崇尚。 而我們再進一步來看飲食失調,其實這跟許多其它的行為表現很類似,像是酒精/用藥/網路成癮,這些行為表現背後往往都隱藏著很多內心的包袱。 曾經,有個因為厭食症進出醫院好幾次的孩子跟我說: 『我爸媽每天在家吵架,吵得天翻地覆,我不知道要怎麼樣可以讓他們不吵架,我無法控制家裡緊張暴力的氣氛,但至少飲食跟我自己的身體,是我唯一可以控制的東西。』 對這孩子來說,藉由控制飲食與自己的身體,是他面對處理對於爸媽吵架的方式,讓心裡的無助,憤怒與難過有一個出口。 其它還有很多沈重的內在包袱,像是:
這些包袱,有時隱藏在心裡很深的地方,就連為飲食失調症所苦的人自己都沒有覺察,於是會對自己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又加了一個自我指責的聲音『為什麼我這麼敷淺,就只在意外表。』而這自我指責的聲音,讓這些包袱又更加沈重了! 透過心理諮商,正是在於增加對自我更深的覺察,慢慢溫柔地打開看見這些內在的包袱,探索與療癒, 轉化這失衡的關係,進一步達到與自我的和諧,用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式在這世界發光!就像我在eating disorder center與年輕孩子在走的這段療癒之路,我們在一起療癒的,不僅僅是自己與食物的關係,而是更深層與自我的關係,那是充滿很多感動與眼淚的路。 如果你身邊也有飲食失調症的朋友或是家人,請不要多增加他們的包袱,這絕對不是一句『你就好好吃飯就好』可以解決的。你的理解與同理,對他們來說肯定是最大的支持! YaHuei Chi 紀雅卉, M.A., LMFT, RDT,
0 Comments
|
AuthorYaHuei Chi 紀雅卉 Archives
March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