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她眼眶裡泛著淚這麼說。
Angela (化名)是個碩士生,她對自己十分嚴謹,要求很高,即便是班上唯一的國際學生,依然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即便如此,她卻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好,因為這樣的匱乏感與焦慮,她總是為自己列一條長長的to-do list : 要週末去上課增加專業知識,要訓練自己的英文能力,要多尋找將來在公司實習的機會... ; 看著list上這麼多的『應該』,卻讓她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反而覺得自己是個什麼事都做不了的失敗者。 她自己一個人在美國唸書,總希望可以讓在國內的爸媽為自己感到驕傲,這讓原本壓力就大的自己,更是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來,緊張得睡不著覺,或是睡不醒,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已經發出警訊。 Angela舉著一個又一個的例子告訴我,她的生命中總是充滿這樣的焦慮。 我問著:『這樣的焦慮似乎對你來說很熟悉?』 她想了想,回我說:『一輩子了。』 從小媽媽就會告訴她: 『你沒有哥哥聰明,但所謂勤能補拙,努力是你的優點,所以你要多花時間唸書。』 她也就一直這麼相信著,不斷的督促自己努力; 同時,她也沒有忘記相信著,自己沒有哥哥聰明,自己沒有別人好。 Angela始終記得, 小學六年級那年,她在學校裡拿了校長獎,她興奮地拿著獎狀回家,想要跟媽媽炫耀一下, 媽媽卻只是看了一眼,回說:『你不要太得意!這只是運氣,你要繼續努力唸書才行。』 一份小小想要得到媽媽肯定的期待,落了空, 不只是在那一瞬間,而是一輩子。 這麼多年後,Angela始終擺脫不了 『自己不夠好』的信念, 卻又總是陷入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夠好』的輪迴裡。 『將來,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Angela眼眶裡泛著淚這麼說。 我問她:『那你想要怎麼對你孩子呢?』 她完全沒有猶豫的回答:『看見她的好,鼓勵她,認可她,告訴她她不需要跟我證明什麼,她已經很好了!』 聽著這段話,我明顯感受到自己被那股堅定所觸動 我認真的看著她說: 『不用等。現在就先從當你自己的媽媽開始吧! 看見你自己的好,肯定自己,告訴你自己你已經很好了,不需要去證明些什麼。』 從她閃爍的眼神裡,我知道我們在心裡的深處,敲開了一個溫暖的角落,那是讓自己的愛札根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爸媽都會說, 他們不想傳承小時候媽爸媽對他們的教養方式,要讓批判與貶低的教養方式停留在這一輩就好, 對待下一代,他們想要做出不一樣的愛的選擇。 更核心的關鍵在於: 想要為未來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父母親, 此時此刻,就先從為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內在父母親開始吧! 那是一種 role model.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也會從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來學習如何對待他們自己. 我們往往願意對孩子好,卻很難對自己好; 我們往往願意愛孩子,卻很難好好愛自己. 真正的停止傳承,不是在下一代才開始! 開始練習,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欣賞自己, 好好地對自己說,我其實已經夠好了。
0 Comments
(為維護個案隱私與諮商保密原則,個案背景與對話內容已做更動)
那天,十三歲的男孩走進諮商室,告訴我說他最近上課很難專心。 一陣東聊西扯功課與朋友後,我問他 『你覺得是這些讓你很難專心嗎?』 搖搖頭,原本聊天的氣氛瞬間安靜了下來 『 叔叔在年初意外過世了』 他一邊說著,小小的眼眶泛上了水漾 『這件事對家裡影響很大,我們都不太提這件事,他們大概比我還難過吧!』 『 叔叔,跟你很親近嗎?』 『 他是我這輩子最崇拜的人!』 『 真的呀!你崇拜他什麼,可以告訴我嗎?』 『 他對人生充滿熱情與活力,又很有幽默感。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聽我說話,cheer me up. 也是他,我才開始打棒球!』 『 聽起來他對你真的很重要呢!』 男孩很大力的點了頭 『我在猜呀!是不是你身體裡的某一部份也想要成為他的樣子』 『是呀!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樣,我很喜歡。』 『 喔!所以其實你身體裡也有這樣的特質,當你跟叔叔在一起的時候,這樣的特質就會跑出來(共鳴)』 『 好像是這樣。』 『那現在呢?這個特質在哪裡呢?』 『沒有了。叔叔過世後就沒有了。』 『 嗯 ,真的嗎?』 我帶著好奇與懷疑的口氣問著 男孩看著我,等著我說話 『 我不覺得它 “沒有”了 ,它只是沒有跑出來而已。 當你跟叔叔在一起的時候,看到叔叔就彷彿也看到自己的這個特質, 就像是照鏡子,所以這個部分很容易一下就跑出來了。』 『對呀!只是也不總是這樣。有時候,他太過激烈了』 『喔!所以說這只是你一部分的特質,而不是全部。 同時,你也有不同的特質,而你正在探索中間的平衡。是這樣嗎?』 『嗯!就是這樣』 『那我想要邀請你, 當你想念叔叔的時候,就安靜下來,感受自己的這部分特質, 也就像是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想念叔叔。好嗎?』 男孩笑了笑,那是從靈魂深處很動人的笑容。 我在這十三歲男孩的身上看到一股充滿力量的能量。 ------------------------------------------- 『死亡』這個沈重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常常是敬而遠之,即使想談也不知道該如何談起 。 當孩子在年輕的年齡就面臨這沈重的話題時,可以有個空間讓他們來談論這些內心的情緒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哪怕是生氣,恐懼,悲傷,想念... 都需要有個可以涵容的空間。而往往,這個話題就彷彿是座冰山 - 死亡本身常常只是巨大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下還有個更大的部分,一直都在,卻沒有被看見。 我們可以做的事,是讓孩子知道他們不需要自己孤單地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用敞開的心陪伴孩子,在水面上水面下,共同來經驗這個不容易的階段! |
AuthorYaHuei Chi 紀雅卉
Catego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