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UEI CHI 紀雅卉
  • Welcome
  • About
  • Blog (中文文章)
    • 親子關係
    • 自我成長
    • 戲劇治療
    • 生命故事
    • 心理工具箱
    • COVID-19 心理防疫
  • Workshop
    • Upcoming events
    • Past events
    • Presentations
  • FAQs
  • In the News
  • Reviews
  • Contact

Stories
​生命故事系列

當孩子的爸媽前,先學怎麼當自己的爸媽

8/27/2018

0 Comments

 
Picture
『將來,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她眼眶裡泛著淚這麼說。 

Angela (化名)是個碩士生,她對自己十分嚴謹,要求很高,即便是班上唯一的國際學生,依然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績。即便如此,她卻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好,因為這樣的匱乏感與焦慮,她總是為自己列一條長長的to-do list : 要週末去上課增加專業知識,要訓練自己的英文能力,要多尋找將來在公司實習的機會... ; 看著list上這麼多的『應該』,卻讓她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反而覺得自己是個什麼事都做不了的失敗者。

她自己一個人在美國唸書,總希望可以讓在國內的爸媽為自己感到驕傲,這讓原本壓力就大的自己,更是常常覺得快喘不過氣來,緊張得睡不著覺,或是睡不醒,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已經發出警訊。 

Angela舉著一個又一個的例子告訴我,她的生命中總是充滿這樣的焦慮。
我問著:『這樣的焦慮似乎對你來說很熟悉?』
她想了想,回我說:『一輩子了。』
從小媽媽就會告訴她:
『你沒有哥哥聰明,但所謂勤能補拙,努力是你的優點,所以你要多花時間唸書。』
她也就一直這麼相信著,不斷的督促自己努力; 
同時,她也沒有忘記相信著,自己沒有哥哥聰明,自己沒有別人好。

Angela始終記得,
小學六年級那年,她在學校裡拿了校長獎,她興奮地拿著獎狀回家,想要跟媽媽炫耀一下,
媽媽卻只是看了一眼,回說:『你不要太得意!這只是運氣,你要繼續努力唸書才行。』
一份小小想要得到媽媽肯定的期待,落了空,
不只是在那一瞬間,而是一輩子。
這麼多年後,Angela始終擺脫不了 『自己不夠好』的信念,
卻又總是陷入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夠好』的輪迴裡。

『將來,我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Angela眼眶裡泛著淚這麼說。 

我問她:『那你想要怎麼對你孩子呢?』
她完全沒有猶豫的回答:『看見她的好,鼓勵她,認可她,告訴她她不需要跟我證明什麼,她已經很好了!』
聽著這段話,我明顯感受到自己被那股堅定所觸動

我認真的看著她說:
『不用等。現在就先從當你自己的媽媽開始吧!
看見你自己的好,肯定自己,告訴你自己你已經很好了,不需要去證明些什麼。』

從她閃爍的眼神裡,我知道我們在心裡的深處,敲開了一個溫暖的角落,那是讓自己的愛札根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爸媽都會說,
他們不想傳承小時候媽爸媽對他們的教養方式,要讓批判與貶低的教養方式停留在這一輩就好,
對待下一代,他們想要做出不一樣的愛的選擇。

更核心的關鍵在於:
想要為未來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父母親,
此時此刻,就先從為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內在父母親開始吧! 
那是一種 role model. 

所謂身教重於言教,
孩子也會從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來學習如何對待他們自己. 
我們往往願意對孩子好,卻很難對自己好; 
我們往往願意愛孩子,卻很難好好愛自己. 
真正的停止傳承,不是在下一代才開始!

開始練習,好好照顧自己,好好欣賞自己,
好好地對自己說,我其實已經夠好了。
0 Comments

死亡,不是消失

11/17/2017

0 Comments

 
Picture
 (為維護個案隱私與諮商保密原則,個案背景與對話內容已做更動)

那天,十三歲的男孩走進諮商室,告訴我說他最近上課很難專心。

一陣東聊西扯功課與朋友後,我問他 『你覺得是這些讓你很難專心嗎?』

搖搖頭,原本聊天的氣氛瞬間安靜了下來

『 叔叔在年初意外過世了』   他一邊說著,小小的眼眶泛上了水漾 

『這件事對家裡影響很大,我們都不太提這件事,他們大概比我還難過吧!』

『 叔叔,跟你很親近嗎?』

『 他是我這輩子最崇拜的人!』

『 真的呀!你崇拜他什麼,可以告訴我嗎?』

『 他對人生充滿熱情與活力,又很有幽默感。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他會聽我說話,cheer me up. 也是他,我才開始打棒球!』

『 聽起來他對你真的很重要呢!』

男孩很大力的點了頭 

『我在猜呀!是不是你身體裡的某一部份也想要成為他的樣子』 

『是呀!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這樣,我很喜歡。』

『 喔!所以其實你身體裡也有這樣的特質,當你跟叔叔在一起的時候,這樣的特質就會跑出來(共鳴)』

『 好像是這樣。』 

『那現在呢?這個特質在哪裡呢?』 

『沒有了。叔叔過世後就沒有了。』

『 嗯 ,真的嗎?』 我帶著好奇與懷疑的口氣問著 

男孩看著我,等著我說話 

『 我不覺得它 “沒有”了 ,它只是沒有跑出來而已。 
     當你跟叔叔在一起的時候,看到叔叔就彷彿也看到自己的這個特質,
     就像是照鏡子,所以這個部分很容易一下就跑出來了。』

『對呀!只是也不總是這樣。有時候,他太過激烈了』

『喔!所以說這只是你一部分的特質,而不是全部。
    同時,你也有不同的特質,而你正在探索中間的平衡。是這樣嗎?』

『嗯!就是這樣』

『那我想要邀請你,
    當你想念叔叔的時候,就安靜下來,感受自己的這部分特質,
    也就像是用你自己獨特的方式在想念叔叔。好嗎?』

男孩笑了笑,那是從靈魂深處很動人的笑容。

我在這十三歲男孩的身上看到一股充滿力量的能量。

-------------------------------------------

『死亡』這個沈重的話題對很多人來說常常是敬而遠之,即使想談也不知道該如何談起 。  

當孩子在年輕的年齡就面臨這沈重的話題時,可以有個空間讓他們來談論這些內心的情緒是再重要不過的事了,哪怕是生氣,恐懼,悲傷,想念... 都需要有個可以涵容的空間。而往往,這個話題就彷彿是座冰山 - 死亡本身常常只是巨大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下還有個更大的部分,一直都在,卻沒有被看見。   

​我們可以做的事,是讓孩子知道他們不需要自己孤單地面對死亡這個話題,
用敞開的心陪伴孩子,在水面上水面下,共同來經驗這個不容易的階段!


0 Comments

    Author

    YaHuei Chi 紀雅卉
    M.A, LMFT, RDT  

    目前定居於加州灣區的心理師,也是戲劇治療師。
    於 SF BAY AREA (南灣與舊金山)提供個人心理諮商,積極推廣華人心理健康與自我成長。

    深信療癒是一種美學,
    ​每個在生命中的困難都是看見不同曙光的機會。

    Archives

    August 2018
    November 2017

    Categories

    All

    RSS Feed

Encounter Here

​​YaHuei Chi,  MA, RDT, LMFT ​
© COPYRIGHT Ya-Huei Chi. ALL RIGHTS RESERVED.
  • Welcome
  • About
  • Blog (中文文章)
    • 親子關係
    • 自我成長
    • 戲劇治療
    • 生命故事
    • 心理工具箱
    • COVID-19 心理防疫
  • Workshop
    • Upcoming events
    • Past events
    • Presentations
  • FAQs
  • In the News
  • Reviews
  •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