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工作的一部份,是在南灣的高中提供學生與家長輔導咨詢.這學期第一天的開學會議,我帶著一大杯的拿鐵咖啡,原本以為會充滿乏味與睡蟲.學校倒是從 Stanford請了很有意思的組織 “ Challenge Success”來演講,與老師們討論究竟 『Success』是什麼,引起不少熱烈的討論.
第一個投影片引述一段十年級學生的話,就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鳴. People don’t go to school to learn. They go to get good grades, which brings them to college, which brings them the high paying job, which brings them to happiness, or so they think. 相信不少的人與我一樣,對這些話同樣感到熟悉.從小長輩們 總是說,『 好好唸書,將來才可以找份好工作,生活才會過得好.』然而,讓我們捫心自問,看看現在身邊的朋友們,有多少所謂這樣的 “成功族” 在每個月看著令人欣羨的pay check時,生活依舊不開心,覺得生命沒有意義. 是否可以讓我們面對現實,好成績並不是通往幸福快樂未來的車票保證單! 演 講者 Challenge Success 這個組織計劃的成立,是源自於Stanford 校內 stresses-out students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學校希望透過這個計劃可以提供學生不同的面相來思考人生.其實在灣區整體來說,許多學生們早已從高中,甚至國中就開 始面對這樣的壓力,因此與家人或是同學無法相處,面對無助的情緒,出現脫軌的叛逆行為甚至傷害自己(cut, suicide) 的新聞常常可以見到. 家 長們期待孩子們可以在成績上看到全A ,只要拿B就是個失敗.即使是在美國,家長們還是永遠都知道鄰居們的孩子成績是什麼,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夠好.(尤其是亞洲移民常常居住在特定的區域或是 在固定的場合互動,讓這樣的比較情形更加頻繁 ) 孩子們相同的壓力也會來自同儕,當同學們都有去SAT準備課程(補習班),他們也會開始質疑 “ 我是不是也該去呢?如果我沒有去是不是就會落人之後?” 學生們到學校的目的已經不再是學習,而是要拿到好成績. 他們害怕失敗,失去創意,不願意嘗試,也失去思考的能力. 在 與學生會談的過程裡,就會發現許多學生常有著一股無助感,3 Idiots 的電影情節一點也不誇張地在持續上演著,曾經有個九年級剛進高中的女孩一邊掉眼淚一邊說,爸媽要她將來當醫生,小她兩歲的弟弟將來要當工程師.她唯一知道 的,是這是父母的要求,她對當醫生一點都沒有興趣,當我問她,那你自己想做些什麼呢? 她臉上茫然的說不知道,只有對未來的無知與害怕.當她的成績無法符合父母的期待,她已經把自己當成了失敗者. 台灣知名文學家蔣勳 說過 『父母親並不需要幫孩子們做最好的決定,而是要幫他們做最好的思考。』 別讓我們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結論,而讓他們喪失了思考與探索的過程.讓我們幫孩子們重新聚焦,鼓勵孩子思考,尋找人生的方向,讓他們在學習中找到樂趣,也讓他們學習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吧.
1 Comment
|
AuthorYaHuei Chi 紀雅卉 Archives
March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