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rkansas州的一所男子高中門口張貼了一個告示寫著:
『 如果你來這,是為了幫你的兒子拿他忘記的午餐, 書本,或功課,請轉身離開吧! 你的孩子會因為你今天的離去,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 短短一周的時間,這張照片在網路上被瘋狂轉載。 這讓我想起,曾經有個公司主管分享了一個例子: 公司的 intern 面試,最近越來越常出現1+1的狀況 這個plus one, 不是面試者的孩子,而是面試者的父母 當面試者被通知沒有錄取的時候, 父母親們甚至開始打電話到公司質問主管 : 『我的孩子如此優秀,你們為什麼不錄取他?』 電話這頭,主管緩緩的說: 『理由很簡單,因為你打的這通電話』 青少年雖然已經不再是孩子了, 而越來越多的家長們,依舊無法放手 而當我們試試看訪問這些辛苦的雙手, 為何無法放手, 手會說些什麼呢? 又是來自什麼樣的心境呢? 這些是常聽到的幾個答案: (1) 來自 “擔心與害怕” 『如果他沒有我拉這一把,跌倒了怎麼辦?』 父母親常覺得一放手,孩子就會跌得鼻青臉腫,會在人生路上失敗 一旦餘光瞄到苗頭不對,在孩子還沒意識到之前,早就衝到前方為孩子清除障礙 久而久之,孩子沒有危機意識,也沒有處理危機的能力 更常見的是,由於父母親無法信任孩子有足夠的能力面對困難 這份不信任也會無形中在孩子內心生長,認為自己沒有能力。 讓我們來做個練習,邀請父母們把眼光拉回來放到自己身上 原本這句話 可以怎麼說呢... 『他沒有我拉這一把,跌倒了怎麼辦?』 把眼光來回『我』身上 -->『原來是我選擇不信任孩子有足夠的能力,面對眼前的困難』 -->『 讓我來練習, 選擇適當的時候,放手並信任孩子有面對困難的能力』 (2) 來自“自我的投射”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 我不想要我的孩子也經歷這些辛苦/挫折/痛苦』 是不是,有時候沒注意.... 會下意識地帶著有故事的眼鏡去看孩子的人生 不妨問問自己,這故事,是我的?還是我孩子的? 拿下眼鏡,從敞開的心去真正地看看孩子 也許你會發現,原來顏色很不一樣 同樣邀請父母親把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 原本的這句話可以怎麼說呢... 『因為我年輕的時候.... 我不想要我的孩子也經歷這些辛苦/挫折/痛苦』 把眼光來回『我』身上 -->『 我看見自己,對於我的過去還有著沒有放下的故事與情緒 , 而這些屬於我的,不是我孩子的 』 --> 『 讓我練習覺察, 當我不自覺戴上眼鏡的時候,可以選擇要繼續戴著,還是要拿下』 (3) 來自“失落感” 『當孩子不再需要我的時候, 我就沒有價值了』 當父母親長期把生命的重心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已經很習慣被需要 當孩子漸漸獨立自主,重心從原本的原生家庭轉移到同儕生活,甚至離家求學, 工作 父母親開始感受到自己似乎不被需要,在孩子人生的重要性不再像之前這麼高 開始有種邁向空巢期的害怕,覺得孤單與失落 。 也邀請父母親把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 原本的這句話可以怎麼說呢... 『當孩子不再需要我的時候,我就沒有價值了』 把眼光來回『我』身上 --> 『 我的生命價值在於我自己,我的內在需要的是我的滋養』 (4) 來自“附屬認同感” 『 他如果沒考上大學,我會覺得丟臉,抬不起頭來』 在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陷阱就是,將孩子視為自己的擁有物 認為孩子的成功就代表著父母的成功 相對的,孩子的失敗就代表的父母的無能 這時候,我通常會問父母親一句話: 『你所認為的成功,與你孩子所認為的成功,是否一致呢?』 而十之八九,我聽到的回答是: 『喔!我沒想過,我也沒問過我的孩子』 常被訪問教養概念的黑幼龍就曾說, 『父母親教養孩子,就像是園丁在照顧著花園裡的種子,播種, 灑水, 施肥 , 而對於園丁來說最重要的任務,是要照顧這顆種子長成他自己最棒的樣子。』 再次邀請父母親把眼光拉回到自己身上 原本的這句話可以怎麼說呢... 『他如果沒考上大學,我會覺得丟臉,抬不起頭』 把眼光來回『我』身上 --> 『 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我們是彼此獨立的完整個體, 我們有各自的人生地圖 ,而我願意帶著愛與接納,支持他去闊展自己的地圖。』 如何放手,給出自由無條件的愛,是智慧與人生的修煉 其中的首要,是來自對自己的覺察! 如果這些心境與台詞,對你來說也很熟悉 不妨下次下意識地習慣的伸出手時,問問自己.... 『如果這手會說話,會說些什麼話?』 『我是主詞嗎? 如果不是,那把我當主詞,從我的眼光來看自己,這話會不會不一樣?』 『我想要養出的是什麼樣的孩子? 』 『我又想要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AuthorYaHuei Chi 紀雅卉 Archives
March 2019
|